做一个整村项目,并让运营赢利
日期:2022-04-15 16:11:38 点击:1023 来源:
十多年前,我做第一个特色街区项目的时候,去全国各地做的比较好的几个地方,做了一次全面认真调研,如安徽的宏村、浙江的乌镇、江苏的西塘和云南的丽江。
我想找到更适合乡村发展的模式。
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特点,即都保持了原有的肌理和建筑风貌,经营发展旅游产业,人气都很旺,房租都很高。
不同点是,乌镇、西塘是封闭的景区,收门票,宏村和丽江是开放景区,不收门票。
乌镇是把原住民全部搬迁出了景区,所以整个项目的拆迁成本非常高。而当时的西塘保留了原住民,但是管理又很成问题。宏村和丽江的景区管护成本也很高,政府的管护压力也很大。
那时,我们就在想,做运营到底能不能赚钱这个问题?
企业以运营作为乡村服务的切入点,会不会吃力不讨好?当时我们定了一个目标:做一个开放式景区,3年,最多5年,实现运营盈利。
这个目标有一个前提,即不让政府出钱,通过社区资源对价市场,实现基础设施建设。具体的运营思路是,通过公司与社区的联营公司,实现自我造血;通过市场化手段,实现区域运营自负盈亏。
这次冒险是值得的。因为我们做到了。我们是如何做到对呢?
首先,我们选定的街区是临河的,以前划地安置的老旧街区,铺面出租率只有10%左右,业态低端,街区基础设施也比较差。
想要实现运营的盈亏平衡,首先要有造血能力。但问题是,铺面都是老百姓的,社区除了几百平米的办公室以外,一点集体资产也没有。面对这么一个情况,公司应该怎么做呢?
首先,我们做了经营权委托这项最难做的工作。
完成了这个工作以后,我们通过策划、规划,重新定位街区发展结构和内容。其中,确定社区、业主(老百姓)、企业、产业方等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以及分配机制,属于顶层机制部分。这套顶层机制的建立,是后来我们项目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。
其次,通过风貌和基础设施完善,改变街区形象,增加文化底蕴和经营功能。
例如,建筑风貌强化徽派建筑符号、川西民居特色、恢复字库、戏台等老旧地标建筑,引水进镇,增强亲水性,为未来游客体验提供更好的环境和设施。
最后,也是运营最重要的一个环节。公司与街区合资成立了运营公司,由该平台公司对街区进行统一运营管理,来打造惠里特色街区品牌。
经过一年多时间,我们实现了策划与规划同步,建设与招商同步,完成了街区打造的所有工作。而项目在建成后一年,就拿到了AAAA景区牌照。
为了保障街区市场秩序,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市场机制,例如小业主没有定价权,铺面定价招租,不允许私下转让等。通过一系列运营手段的赋能,只有12000平米铺面的惠里特色街区,在三年内就实现了运营的盈亏平衡。
是商业模式起了作用?不完全是。我认为,真正起到核心作用的,应该是那套协同发展机制。
因为在这个过程中,参与的各关联方,如政府、社区、老百姓、产业方、企业等,由于有了清晰的权责体系和分配机制做保障,从而达成了高度的共识。
我们将这套体系总结为“IOS”模式,即资源整合、统一运营、利益共享。
通过与区域主体协同,极大降低了区域的运营成本。例如,如果街区出现垃圾不及时清理,违规经营,或者游客遗失物品等这些情况,都会有人及时在微信群里面反馈。反馈的人可能是居民,也可能是商家,也有可能随手就被他们处理了,再反馈到微信群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