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盯建设用地和乡居营造的尴尬

日期:2022-04-15 17:20:12 点击:1023 来源:
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鼓舞下,越来越多企业、机构进入到乡村这片热土。其中下乡后,很多事情看上去很美,其中却不乏陷阱:
纵观当下乡村,多元的乡村发展参与者的进入,导致乡村内外权责关系有些不清;而上位政府帮助和服务乡村,因为着急而显有些过度;其中,村集体和村民主动性缺乏,是大家面临的共同难题。
村集体作为一个法人主体,治理和发展经济是它的两大职能。其实在集体经济体制建立的初期,挣工分的时代村集体组织生产能力是非常强大的。当然,那时候是计划经济,没有对接市场。
后来,在实现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,集体经济治理的能力在慢慢弱化。正因为如此,在投资和产业下乡过程,才经常会遇到因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而发生的各种不和谐问题。
其实,有一个现象我们不难发现,凡是那些做的好的乡村,大都是集体经济做的好的。如果村集体对接市场的能力不足,就会出现参与关联方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现象。不少事情,经常是政府大包大揽,老百姓作为最大的红利受益者,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。
一些开发商把乡村当做城市,搞房产开发,没有理清产权关系,利益上与老百姓割裂、对立,而这样的遭遇搁浅的乡村项目,目前在国内可以说比比皆是。
乡村振兴需要系统的解决方案,乡村发展需要市场的参与,需要企业的参与。
如果说土地利用是乡村发展的敲门砖、突破口,那么产业才是决定一个村庄能不能实现振兴的核心。如何植入产业,推动整村运营?我们认为,还是要利用好两种资源——农用地和建设用地。
中国的土地管理制度大概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制度之一,土地管理部门的权利甚至超过地方政府。
农用地和非建设用地,通常会占到乡村面积的70%,甚至更多。产业下乡需要农用地作支撑,但往往在资本下乡的过程中,农用地却成为建设用地的附属。农用地本身的价值,并未被释放,甚至还成为了负担。
例如前面提到的桃花源项目,农用地的巨额租金、生产、管理成本被叠加到集建用地的开发成本之中。为什么那里修建的房子卖到3万一平还是不赚钱?你几千亩农用地为小几百亩建设用地做了配套,价格再高又能如何,又怎么赚钱?
且不说政策不准下乡搞住宅,就是这样的商业模式在很多地方也是不可复制的。你说,我只做乡村住宅开放,不要农用地,请问城里人为什么想到乡村买房子?不就是都有一个田园梦,想要乡村的田园环境吗?
农用地回归到它的本质,一是保持它的土地性质不变,通过统筹规划、统一利用,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、大地景观,二是可以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,打造区域农业品牌,为老百姓和集体创收。

 
推荐阅读